茶这东西,喝了上千年,人人都说好茶难得。可好茶到底好在哪里?光说“香”、“甜”太笼统好的股票配资平台,得像老茶客那样,掰开了揉碎了,从几个实在的方面去琢磨,凑一块儿才显出真章。
第一要“干净”
这是好茶的底线,就像人得身体健康一样。刚拆开茶叶包,或者热杯子一烫干茶,鼻子凑近闻——这时候最灵。要是钻出酸溜溜的味道(像东西馊了),那八成是制作时发酵没控住,温度高了或者捂久了;要是闻到一股子闷闷的潮味儿、霉味(像旧书报放地下室),那基本是存茶的地方太湿,茶吸了潮气坏了;要是混杂着油烟味、香水味甚至肥皂味,那就是跟别的东西放太近,“串味儿”了。真正的好茶,它该是什么味儿就是什么味儿:新采的绿茶,带着点炒青的栗香或是烘青的嫩豆香,清清爽爽;好的红茶,有蜜糖甜香或者花果甜香,闻着就舒服。喝进嘴里,更是从头到尾清清爽爽,没有一丝杂味异味挂舌头、缠喉咙,就像山涧流下来的清水,透亮。
二看“苦甜有度”
茶不是糖水,没点苦味不对,但光苦也不行,关键在“配比”。上好的茶,入口那一下,往往带点恰到好处的“清苦”,不是涩得麻舌头、锁喉咙那种难受的苦。这点微苦很妙,像是个引子,一下子把茶汤里的甜润感、醇厚感给“吊”出来了。更神奇的是,这微苦过后,舌底、两颊会自己生出津液,嘴里泛起丝丝缕缕的甜味,这叫“回甘生津”。好茶的回甘,不是齁甜,是那种清雅的、持久的甜润,让人忍不住咂摸回味。这滋味变化,就像人生,先尝点小苦,后面的甘甜才显得格外珍贵,也显得茶汤有厚度、有层次,不是一口到底的平淡。
第三得“喝着顺喉”
味道再好,喝下去要是嗓子发干、发紧,像被什么东西“锁”住了,或者舌面涩得发麻,那这茶喝得就遭罪了。好茶喝下去是什么感觉?是“顺滑”——茶汤像丝绸一样滑过喉咙;是“润泽”——喝完了嘴里不干,反而觉得润润的,很舒服;是“爽利”——尤其喝绿茶、新白茶时,那股子鲜灵劲儿,像咬了一口脆生生的嫩黄瓜,让整个口腔都精神一振。这股舒服劲儿,主要靠茶叶里丰富的氨基酸(特别是茶氨酸),它带来类似“鲜味”的口感。好茶喝完了,喉咙是打开的、滋润的,甚至忍不住想“啧”一声,觉得通体舒畅。
四看“香气”
茶天生带香,好茶的香气,讲究“真”、“纯”、“久”。抓一把干茶闻,或者热水一冲,香气立马就出来了,闻着明显、舒服,是那种纯净的、自然的味道(花香、果香、蜜香、木质香等等),没有杂七杂八的异味。而且这香气不能一飘就散,得能持续一阵子,盖碗的盖子、公道杯的杯壁上,冷了还能闻到点幽幽的冷香。做茶师傅的手艺高低,一大半就看能不能把这茶天生的香气“做”出来、“留”住。光闻着香还不够高级,顶好的茶,香气能“落水”——就是喝的时候,香气和茶汤是融在一起的,咽下去后,香气还能从喉咙里返上来,在口腔、在齿缝间停留很久(这叫“口齿留香”、“喉韵生香”),仿佛把春天的花园含在了嘴里。
最后是“耐泡”
好茶得有“筋骨”,经得起反复冲泡。比如上等的龙井、碧螺春(绿茶),泡个三四道,茶汤颜色淡了,但那股清甜鲜爽的底子还在;乌龙茶(像铁观音、岩茶)、红茶(如正山小种、滇红),好的能泡到五六道甚至更多,汤水依然有滋有味,香气虽然会转化(比如花香变甜香),但不会一下子掉得没影。耐泡度为啥重要?它直接反映了茶叶的“内质”——就是茶叶在生长过程中,从好山好水、阳光雨露里积累的养分(茶多酚、氨基酸、糖类、果胶质等)够不够丰富。内质足的茶,就像底蕴深厚的人,经得起“折腾”。当然,耐泡也跟工艺有关,揉捻到位、发酵适度的茶,内含物质释放得更均衡持久。
说到底,一杯好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:得是干净水土、云雾缭绕的好环境长出来的茶青;得靠经验老道的师傅,看天做茶、看茶做茶,把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;做好了还得存在阴凉、干燥、没异味的地方,精心伺候着。上面这五条——干净是基础,苦甜有度是韵味,顺喉舒服是体感,香气纯久是灵魂,耐泡是底蕴——它们环环相扣,缺了哪样,茶味就差点意思。下次您再品茶,不妨静下心来,一条条细细体会,或许就能从这杯茶汤里,喝出更多山场的气息、匠人的心血和岁月的味道。喝茶,喝到最后,喝的是个明白。
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